认证认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我国认证认可行业发展仍存在着系统设计不够重视、整合统筹推进缓慢、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难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建议加强认证认可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建立多元供给、统一服务的供给模式。
第一,加强对认证认可现代治理框架核心枢纽的认识。从国内看,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面对数以亿计的微观企业和产品,传统的抽查式监管方式面临着行政成本、行政效率、行政风险叠加的挑战,要深入全面地提炼认证认可统一管理以来部际合作共建认证认可制度的成功经验,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兼顾各方利益要求,健全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特别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和战略、消费者协会比较试验等工作和活动建立固定采信机制,为市场准入制度和后市场监管机制的重新构建提供有力支撑;从国际来看,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气候变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全球重大问题,中国认证认可也应该尽快肩负起与自身能力适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经济、贸易、环境、安全、健康提供更多“中国治理方案”。
河南蓝蜗牛商务服务公司主要经营商标专利版权软著申请;认证服务;资质办理;项目申报;财税服务。
第二,建立多元供给、统一服务的认证认可供给模式。治理是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治理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的政府和部门,还包括市场和企业、社会和民众等多元主体,增强社会参与度和社会活力是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当前,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逐渐将原先独立承担的治理责任转移给其他主体,但并没有将相应的权力等量移交,治理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仍然由或少数机构主导,被取消的行政许可披上了第三方评估评价甚至认证认可的外衣,治理机制行政化、碎片化、重复化的现状还较为突出。面对政府职能转变需求和国家治理发展要求,认证认可守底线、拉高线的作用还未能有效发挥,认证认可服务治理现代化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亟须从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的本质属性出发,分别厘清强制性认证、自愿性认证制度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重新界定政府在认证认可供给中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积极引入认证认可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消费者等市场主体,深度参与认证认可制度的设计;消除行业壁垒,加强对运行机构的统一规范管理,建立多元供给、统一服务的设计运行模式,打造“+认证认可”国家治理新机制,配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升治理的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程度。